芮筱亭,发射动力学家,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6年8月生于江苏省盐城市,籍贯江苏镇江。1982年毕业于苏州大学,1986年和1994年在南京理工大学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发射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央军委科技委委员(兼职)。长期从事发射动力学和多体系统动力学科研和教学工作,建立了多体系统发射动力学理论与技术体系。提出了多体系统传递矩阵法,成为国际上计算速度最快的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之一;提出了弹箭高精度设计、等起始扰动非满管精度试验、发射安全性评估的发射动力学新原理与手段,提升了我国9项国家高新工程等13型重大装备精度设计和试验水平与安全性水平。以排名第一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防科技工业杰出人才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先进事迹
芮院士带领研究生发起创建的南京理工大学发射动力学研究所被国家国防科工局授予国防科技创新团队,“为国家级技术团队,填补发射动力学专业研究机构空白”,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迄今为止,他已培养了3个国家的17名硕士、32名博士,30多人次获国家科技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首届国防科技卓越青年基金、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等。在各自的领域肩挑重担:如航天科工集团第六研究院副院长,陆军研究院将军,东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博导。
学生们取得的每一座奖杯、每一项创新性成果的背后,是芮筱亭院士30多年来为军工科研创新发展默默沉潜的钻研,为国防建设做大做强持之以恒的奋斗,为莘莘学子成人成才无微不至的付出。
诲人不倦
芮筱亭院士做人坦荡、治学严谨,是学生心目中的严师慈父。在研究所,几乎每个博士研究生都独立负责一个项目,芮筱亭院士让学生参与项目立项、开题到结题的全过程,每位研究生都在承担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经受锻炼,学会了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由于研究所培养的博士质量高,吸引了国内外优秀人才报考研究所。目前,每年有多名学校最优秀的本科生被选拔到研究所以冲刺优秀博士论文为目标进行重点博士培养,每年有若干个在读博士被列为学校优秀博士培养计划培养。
作为芮筱亭院士得意弟子之一的戎保博士,刚到研究所时很不适应,本科阶段学习较轻松,进入研究所看到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努力,感觉压力很大,要学的东西太多,感觉把从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很困难,一时无从下手。就在这个时候,他惊喜地发现,芮老师会定期找每个人谈话,于是他主动和芮老师交流自己的困惑。芮老师鼓励他说:“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先制定计划,一步步按计划做,就肯定能达成目标。”戎保博士逐渐适应了研究所的生活,作为团队主要成员,参与了“973”等国家重大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称号,发表SCI收录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7项。值得骄傲的是,他是目前为止南京理工大学“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唯一获得者。
研究所还有像Bashir、Adeel Shehzad等外籍博士,他们初来学校,环境、语言都不熟悉,芮院士亲自带他们熟悉校园和研究所。他们说芮院士像个父亲,他们很高兴生活在这个大家庭,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体会到不同国家之间的友谊和智慧。研究所的Laith Abbas教授(博士后留校)被邀请为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宣传片的三个主人公之一,展现了中阿人民间深厚友谊。
润物无声
芮筱亭院士非常注重研究生的全面培养,注重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现已留校的王燕博士说:“进研究所的第一天,芮老师就介绍了研究方向,让我们自主选择。”2008年刚进研究所硕博连读的她选择了安全性方向并带领6名同学在芮院士夜以继日的指导下,历经5年,揭示了由发射装药引起膛炸的机理,确定了新的发射安全性特征量与定量判据,实现了我国发射装药等发射安全性定量评估,消除了安全隐患,被国家靶场和行业部门用于8种武器发射安全性检测评估。“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了科研的乐趣,所经历的国际交流、与人沟通、为人处世的经历,对自己的工作和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生的论文,每一篇都经芮院士从题目到提纲亲自逐一指导拟定,又亲自反复修改多遍,从整段、整句的删改调整到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的修改。当他看完这些论文交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们总会被论文上面密密麻麻的修改字迹所震惊。
2018年寒假,芮院士的办公桌上又堆满了同学们参加国际会议的小论文,芮院士担心自己开学后无暇顾及,花甲之年仍通宵给同学们把关。第二天早晨,他将论文的作者逐个叫到办公室当面交流讨论,直到中午12点才离开。在教学、研究之余还加班加点,不辞辛苦地修改学生论文,芮老师觉得很幸福,“没有什么疲劳,很享受”。“年轻人在博士期间的创造力是最强的,修改他们的论文对我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芮院士这种对待学术近乎严苛的态度带动和激励着团队的每一个人努力工作,不断成长为国防科研领域的优秀人才。
薪火相传
芮院士认为,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工程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兵器的先进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理论的功底与突破的程度”。芮院士教导学生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结果的试验验证,每年进行大量试验就成了他和研究生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试验靶场地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温度从零下40度到零上50多度,条件异常艰苦,且试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危险性。每次试验芮老师都身先士卒,从试验方案的制定到试验结果的分析,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已毕业博士生王国平,现任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时隔多年,他仍记得2003年时,芮老师带队进行国家高新工程项目试验时,炮弹发射过程中发动机燃气激起了一个泥块,越过掩体,直冲王国平博士飞过去,千钧一发之际,芮老师推开了他,结果身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为了不影响试验进度,稍作休整后,他又投入到紧张忙碌的试验中。芮老师不顾自身安危忘我工作的精神感染了参试的所有人员,大家齐心协力保证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王教授感慨道:“我非常感激我的导师,他用实际行动感染和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以芮老师为榜样教育指导我的学生。”
芮筱亭院士以自身的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着每一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践行“奋发、创新、躬行、载物”的团队精神,引领他们在科研和教学领域不忘初心、锐意进取、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助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跃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