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启冬,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学名师。现任中国药科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药物分子设计与成药性优化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担任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学会理事等。此外还担任J Med Chem, Molecules,Acta Pharm Sin等SCI杂志的编委,《中国药科大学学报》执行主编、《药学学报》等杂志编委职务;先后获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吴阶平—保罗—杨森奖、“礼来亚洲杰出研究生论文导师奖”等;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多项。
先进事迹
尤启冬教授主要从事药物分子设计与合成、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和新药研究等方向的工作。坚持“将研究生课题与国家的需求相结合”,指导研究生开展抗肿瘤药物伊立替康、长春瑞滨、藤黄酸等研究,获得3个新药证书,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多项,这些研究成果都是研究生的研究论文的课题,获奖成果的大部分完成人都是这些研究生。
所培养的研究生中,1位研究生获得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6位研究生获得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奖,12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2位研究生获得学校各类奖学金。
尤启冬教授的手机里有一个名为“尤如一家人”的微信群,这是他的研究生们建立的联系平台。研究生们在尤老师课题组学习期间感受到尤老师如同父母的慈爱,感受到同学之间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因而他们给课题组起了一个温馨的名字“尤如一家人”。这是源于对尤老师如父亲般的敬重以及对尤老师视实验室为家的感谢。是这样的导师给学生们“家”的温暖,让在外的游子有了“家”的感觉。
披星戴月 严谨治学
在中国药科大学要寻找尤启冬老师的办公室在哪里,师生们会告诉你:“你就找灯光最早亮起,最晚熄灭的那间就是!”
在中国药科大学玄武门校区药化楼三层一间十平米的房间里,办公桌上堆满了文献和材料,办公室内学生们正在和尤老师讨论工作。他们一起分析和处理得到的数据,研究遇到问题的应对策略,安排研究的进度等。如果你来药化楼,那么你会经常看到这一幕:这间几乎是整栋楼内灯光持续时间最长的办公室,是研究生们最愿意来的地方。这就是尤启冬教授的办公室。办公室和实验室连在一起,而化学合成室都有着各种试剂散发出来的“气味”,大多数老师并不愿意将办公室安插在这里,而尤启冬老师偏偏就选择了这个坐落在众多化学实验室中的小房间,因为尤老师说只有离得近才能够给学生提供最快最好的指导,也能在学生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出现。
尤老师在教导学生时,特别强调“责任”与“感恩”。“责任”是作为一个药学工作者为国家、为人民健康应付的责任,而“感恩”是对社会、对师长、对家人、对朋友要始终秉持感恩之心。“尤其我们从事的研究和工作是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的,一定要有对全人类的健康负责的态度”,“做药做的就是一份责任,如果你做出来的药自己都不敢吃,你怎么能给病人吃?”正是在这样的“责任”得驱使下,尤启冬教授与研究生一起开始了复杂结构天然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恶性肿瘤一直是我国乃至世界居民致死的一大主因,患病人数逐年增加。然而,我国市场上的抗肿瘤药物多为进口药物,购买困难且药价昂贵,普通百姓难以承受。面对这种现状,尤老师和他的研究生一起针对天然药物结构复杂、合成和改造难度大、产品分离纯化困难、难以形成产业化规模等技术难点,瞄准其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历经了无数个难眠之夜,通过众多次实验终于研发出高选择性、环境友好的由喜树碱制备伊立替康的方法,总收率提高了5倍,产品纯度提高至99.8%,单个杂质含量降至0.09%以下,依靠过硬的方法和工艺获得国内独家新药证书。与此同时,尤启冬教授带领研究生首创出温和的、高选择性的“连续化反应”方法,由长春碱制备长春瑞滨,总收率由原有的9%提高至30%。伊立替康和长春瑞滨成为我国首个和第二个通过美国FDA认证的注射剂,进入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为中国制药业走向国际主流市场取得突破性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个抗肿瘤药物产品自上市后,累计治疗患者80 余万人,为患者共节约药费80亿~240亿元,取得了62亿元的经济效益。
天然抗肿瘤药物藤黄酸是尤启冬教授课题组进行研究的另一个复杂结构天然产物,尤启冬教授带领研究生对藤黄酸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有十多位研究生参与其中,研究生李念光就是其中的一位。李念光是2003年进入尤老师实验室学习的,他和研究小组的其他研究生一道解决了藤黄酸成药技术的重大关键问题,成功开发为抗肿瘤国家一类新药并获得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批件。构建了一条合成藤黄酸核心骨架结构桥环呫吨酮的方法,由于不产生同分异构体而优于世界著名科学家Nicolaou教授所提供的方法。
“尤老师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
李念光在读书期间表现优异,但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由于李念光是自费读研,农村家庭条件困难一度无法承担自己的学费和住宿费,而尤老师了解情况后,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4500元以匿名形式让其他同学转交给李念光,只留下“安心学习”四个字。在李念光一再追问下,学生才告知资助者是尤启冬老师。当李念光到尤老师面前感谢时,尤老师对他说:“努力学习,好好实验,能够在药学上有所成就,就是对我最大的回报。”在尤老师的资助下,李念光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将这份“感恩”之情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也成为了一名传播知识的老师。在李念光毕业后,尤老师还引荐其到诺贝尔奖获奖者实验室进行学习访问。现在已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的李念光每每回忆起在尤老师门下读研的经历,仍然眼含泪光,“治学上他是严师,生活中他是恩师,尤老师是我做人的一面镜子!”
博士研究生张晓进是李念光的师弟,2007年入学也是在尤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藤黄酸的研究工作。在尤老师的指导下,他和其他几位研究生一起,构建了寻找复杂结构天然产物“最简药效骨架”的研究策略和“兼顾生物活性及成药性的结构优化”研究方法,发现了结构简化、易于合成的5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研究。该研究工作被评为2009年中美药物化学研究热点,化学综合领域TOP1刊物《Chem Rev》(影响因子:45.661)评价“该研究发现了结构简化的小分子,其抗肿瘤活性与藤黄酸相当;该研究还报道了其合成方法,并提出了藤黄酸的桥环药效团,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研究。”
张晓进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但作为青年教师,没有很好的平台支撑,没有充足的经费辅助,导致张晓进的研究一度陷入迷茫。尤老师得知后,将张晓进请到家中做客,师母亲自下厨款待,还将自己的科研经费无私的划拨给张晓进使其能够开展研究,同时让张晓进将博士的课题继续延续下去,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不仅如此,得知张晓进还住在学校提供的教工宿舍内时,尤老师无偿地将学校提供给自己的家属楼供他住宿。现在已经升任为中国药科大学副教授的张晓进再次回忆起自己这段往事时,仍然泪光闪烁:“感谢尤老师和师母对我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是他们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更坚定!”
尤启冬教授不仅教导学生“责任”和“感恩”,同时其对待科研的“激情”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许多有意向报考尤老师硕士、博士生的同学来咨询他,他总是笑着说:“我这里是魔鬼训练,想做我的学生,要做好准备哦!”
2002年入学的博士生刘飞,现已自主创业,担任南京诺瑞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飞在回忆其研究生生活时说:“尤老师对待研究工作要求特别严格,特别强调实验数据要真实,要做好每一个数据的记录。记得我2003年刚刚跟随尤老师进组做课题,总觉得实验数据太多没必要事无巨细的记录。尤老师发现后非常生气,当场就撕毁了我的实验记录本”。刘飞直言,这件事对自己的触动非常大,时至今日,在创业过程中时刻想起尤老师找他谈心时说的那番话:“我们是做药的,实验记录要完整、真实。如果有一点点马虎,那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那都是绝对不允许的!”
尤老师的诸多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谈及获奖感言时,尤老师深情地讲到:“首先要感谢我的研究生们,这些成果大部分都是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饱含了他们辛勤的劳动。”尤老师将获奖成果的大部分完成人都给了这些研究生。
虽然是学术名家,平时工作安排得非常满,尤启冬教授对于自己的每一个硕博士生的培养都尽心尽责。学生做实验,他会在旁边悉心指导,共同讨论;学生撰写的论文,他总是花精力反复修改,严格把关,对每个数据进行仔细核对,甚至在论文的格式、标点、时态、语态等细节上也不放过。每当学生接到被尤老师满是红笔修改的论文时都会感叹:“尤老师这么忙,对我们的教育每一点都不放松,做事情还如此认真负责,实在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尤启冬教授对他的学生,尤其是所指导的研究生付出了极大的热情,倾注了全部真情与大爱。他以严师出名,却用“严”诠释“真”爱,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奉行“严师出高徒”的古训,以“教不严、师之惰”时刻告诫自己,育人之责重千金,切莫误人子弟。他有着众多的学生“粉丝”,在同甘共苦的科研工作中,尤老师与研究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每当研究生论文答辩说到致谢时,学生们总是饱含深情几度哽咽,感激之情难以言表,这一刻尤老师的眼眶也湿润了。这是一个“尤如一家人”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