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17-01-01浏览次数:2948

南审党委发〔2016〕53号

学科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主线。“十三五”是南京审计大学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任务更为紧迫。为明确南京审计大学“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目标、任务和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学校适应中国审计事业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凸显品牌、强化特色、推进交融、协调发展”为工作方针,以“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硕士学位点”为抓手,打造优势学科、汇聚优秀团队、构筑科研平台、产出重大成果、服务社会发展、培养创新人才,开创了学科的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大审计”平台向纵深发展。学校在经、管、法、工、文、理学科布局的基础上,围绕“大审计”平台建设,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交叉学科“审计科学与技术”、“现代审计科学”先后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一、二期项目;应用经济学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重点序列学科”;理论经济学学科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公共管理、法学、统计学等学科入选“十二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与此同时,学校通过遴选校级重点学科,促进了其他学科的稳步建设。

——硕士点建设取得突破。在学术硕士授权点方面,经立项建设,2013年学校获批为硕士学位(学术学位)授予单位,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3个一级学科被批准为授权学科;在专业硕士授权点方面,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审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新增金融、会计专业硕士授权点。截至目前,全校共有20个二级学科(领域)招收硕士研究生。

——学科队伍建设成绩突出。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引进、培养了一批入选“”等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骨干入选省级以上人才工程;通过选聘“润泽学者”、推进学科带头人新老更替等措施,使一大批学术新秀脱颖而出,保证了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存量梳理,推动“人人进学科、个个定方向”;推动学科团队建设的机制创新,新增“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学术发展研究”、“金融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等3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科研创新成效明显。学校坚持以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积极建设科研基地、开展科学研究,承担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在内的一批重要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有了更大幅度的提升,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科研成果获得了一批有一定影响的省部级科研成果奖项(教育部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国家审计准则》等重要法律和政策法规的制定和修订,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江苏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现代审计理论研究中心、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培育点1个(审计信息工程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公共工程审计实验室、审计信息工程实验室、金融工程实验室)。

——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探索。2012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精心组织生源和入学考试,连续4年获“江苏省研究生招生先进单位”称号;建构科学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视课程建设和案例教学,获“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课程1门,获批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5个;遵循“先规范、后创新”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推进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国际化。拓展国际交流渠道,与有关国际组织、国(境)外高校合作共建科研平台、开展学术交流;在审计署支持下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推动研究生境外交换、境外实习。

我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虽然取得了上述成绩,但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相比、与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学校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中尚存在较大差距:

——学科布局尚需进一步调整,“大审计”平台建设尚需扎实推进;

——领军人物的引进和培养亟待加强,特色优势学科与科研核心竞争力尚需增强;

——高水平原创性成果不多,服务审计事业的能力需全面提高,特别是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研究领域以及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研究的标志性重大科学研究成果不多,审计国民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的理论研究尚需深入,审计智库作用有待凸显。

二、建设思路、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

(一)建设思路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特色、质量、国际化”的办学理念,紧紧抓住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新机遇,以支撑国家审计事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建设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学校“”等国家级人才的引领作用,以学科团队建设、特色科研领域、标志性科研成果为抓手,围绕国家审计事业需要调整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进学科集群发展,构建科研创新体系,提升学科竞争能力,全面开创南京审计大学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新局面,为实现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

(二)总体目标

健全重点学科建设体系,按照省校两个层次开展重点(优势)学科建设,全面提高重点(优势)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实力,不断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的突破,提升研究生培养规格层次。构建审计品牌凸显,工商管理特色鲜明,应用经济学优势突出,理论经济学基础厚实,公共管理、法学、政治学、数学、管理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等学科支撑有力,马克思主义理论、英语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基础性学科作用显著,各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科研领域、科研队伍、科研平台和科研成果等方面初步形成南审特色。

(三)重点任务

1、学科布局调整。在办好现有学科的基础上,落实审计署的指示,集中力量建设“国家审计”学科,新建政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为国家审计提供支撑的学科,优先扶持其建设和发展,为国家审计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

2、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突出发展以“国家审计”为核心的学科,提升“大审计”平台建设水平,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使“现代审计科学”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3-5个学科入选江苏省“十三五”优势或重点学科。

3、学位点建设。力争实现博士授权单位和授权点的突破;实现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的新拓展,新增6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4、特色科研建设。围绕国家审计科研领域,组建3-5个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的科研团队(其中国家级团队1-2个),加强政治学、法学、财政学、金融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以承担国家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标志性科研成果等为抓手,力争国家审计科研的新突破。

5、学科平台与智库建设。争取审计署支持,加快“大数据”实验室(工程中心)建设,力争实现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国家审计智库的突破;力争实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突破;新增若干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新建若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智库。

6、研究生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力争到“十三五”末期研究生规模占全部在校生人数的10%;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坚持立德树人,增强研究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提升研究生的国际视野、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研究生培养“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

7、审计学科论证。结合国家审计的需要,开展“审计学”一级学科论证,争取将“审计学”列入国家“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加快审计专业博士的论证,争取将“审计专业博士”列为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序列。

三、具体内容与主要举措

(一)开展特色学科建设,打造“国家审计”学科高峰

1、明确“国家审计”学科建设主体。落实审计署的指示,组建“政府审计学院”,加强和深化国家审计的科研创新,作为主建单位,承担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的主体任务。

2、制定学科特区的运行机制。加强“审计科学研究院”和“政府审计学院”的建设,制定特殊的倾斜政策,采取特殊的运行机制,给予“”等国家级人才充分的权力,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审计”研究团队,调动校内外优势资源,拨付专项资金,切实扶持国家审计学科建设,率先建成博士学位授权点,力争到“十三五”末入选国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3、开展“审计学”一级学科和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论证。积极牵头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开展审计一级学科论证,明确“审计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界定其覆盖的二、三级学科的名称和范围,争取将“审计学”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一级学科;积极牵头组织全国相关专家,开展审计博士专业学位论证,争取审计博士专业学位列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招生目录。

(二)加强一级学科建设,形成“经管法”学科高原

1、建设国内一流学科。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等7个一级学科,到“十三五”末,整体实力或主要可比指标进入国内前20%,其中,经管门类部分学科进入国内前10%。

2、建设省内领先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数学等4个一级学科,到“十三五”末,整体实力或主要可比指标达到国内前30%。

3、扶持弱势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科,通过扶持建设,到“十三五”末,整体实力或主要可比指标达到国内前50%,部分学科方向形成特色。

(三)以“项目制”为抓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1、筛选重点扶持的交叉方向。以交叉方向的项目建设为纽带,打破学科、院系壁垒,为来自不同学科、院系的教师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创设条件,探索形成多学科聚集、聚合、聚变的运行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学校抓住未来机遇、孵化新兴交叉学科、丰富学科布局奠定基础。

2、明确学科交叉项目建设目标。以推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前沿创新、提升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促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目标,落实交叉项目责任制,加强年度检查评估和动态调整。

(四)加强学位点建设,力争博士学位授权

1、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增强学科建设与学位点建设的联动效应,在高水平学科建设和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础上,全面加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条件建设,力争博士授权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突破。

2、积极拓展硕士点覆盖面和授权点数量。在学术学位硕士点覆盖面、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实现飞跃;切实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现有学位点评估优良。

(五)围绕引领国家审计,开展审计理论研究

1、开展国家审计基础理论研究。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好国家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围绕审计理念和审计性质、国家审计和国家治理、审计体制、审计思想、审计史和审计文化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发出“南审声音”,形成“南审学派”。

2、建成服务国家审计的高水平“智库”。围绕引领国家审计开展应用研究,组织人员针对审计实践中的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政策审计、审计大数据技术分析、县域审计、村居审计、审计整改、审计职业化等重大实践课题开展研究,为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提供决策咨询;争取审计署支持,努力与审计科研所形成实质性的合作,以解决国家审计事业发展急需和区域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凝聚校内外研究力量,建成直接服务审计事业的国家级智库。

(六)抓好科研平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1、建好重点科研平台。按照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要求,整合“现代审计研究中心”、“公共工程审计重点实验室”、“审计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信息系统审计实验室”资源,为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奠定好必要的基础;争取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点研究基地3个左右;建好“审计与评估研究院”、“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研究院”、“社会与经济研究院”、“政治与经济研究院”、“经济与金融研究院”、“统计科学与大数据研究院”等校级特色研究机构。

2、建设社会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继续建好宁波市、宜兴市等地方政府以及金蝶软件、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等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基地;拓展服务社会深度与广度,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建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省级智库2-3个。

(七)筛选科研主攻方向,提升科研绩效指标

1、筛选科研主攻方向。紧密结合国际学科前沿和行业、区域重大需求,确定科研主攻方向(含主流方向和特色方向),明确阶段性发展目标;鼓励各方向团队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过共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实现局部突破、特色发展。

2、实现科研显示度大幅提升。组织集体攻关,力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以上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重大攻关项目实现突破;国家级课题的承担数比“十二五”期间总数翻一番;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和省级优秀成果奖40项左右,教育部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奖实现突破;国内外一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增长率达到50%;智库类科研成果被采纳总数力争达到150份,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达到20项;科研经费比“十二五”期间总数增长200%。

(八)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

1、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在学位点建设的基础上,争取教育部、江苏省等方面的支持,积极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同发展。

2、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管理模式。单独投放研究生招生指标,实施国家审计方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培养”、“跨校交流培养”、“跨境合作培养”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案例库建设,特别是全英文课程建设;探索研究生日常管理的新模式。

3、加强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研究生导师动态调整制度;建立有效的研究生导师和授课教师培训机制;强化导师职责,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注重在科研活动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4、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全面梳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规章制度,在招生选拔、学籍管理、课程学习、实践实训、学风教育、论文评审与学位授予等方面完善制度、规范流程,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九)利用国际学科资源,推进学科建设国际合作

1、学科建设的跨境合作。加强与外国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境外高校或机构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共同推进学科建设;更大力度地引进和聘用境外高水平学科带头人;鼓励教师与境外机构合作科研,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鼓励学术科研骨干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加强学科建设交流,借鉴境外高校学科建设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提高我校学科建设水平。

2、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加快引进海归博士和专业课外籍教师,大规模开发全英文研究生课程,积极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拓展国外合作高校,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跨境合作与交流;充分依托“内部审计教育合作伙伴”高校的合作平台,依托各种中外合作项目,积极引进研究生国际课程、原版教材;落实“中国政府审计奖学金”项目,做好为世界各国审计机关培养高层次审计留学研究生的工作。

(十)坚持学术标准,加强学术园地建设

强化期刊定位,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匿名评审制度,积极扩大优质稿源,进一步提高《审计与经济研究》、《南京审计大学学报》、《中国审计评论》等刊物的办刊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发挥学术导向和学术窗口作用。

四、保障措施

1、深化学校内部改革。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要求和《南京审计大学章程》的规定,深化校内体制改革,建立有利于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妥善处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既要发挥学科带头人对本学科发展的统领作用,又要使各学科的发展能够融于学校学科建设大局中。

2、学科建设组织保障。学校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实行校、院和学科点三级管理,学校设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学院党政班子对本学院一级学科的建设负责管理和监督,负责学科资源配置和建设绩效的自我评估;按一级学科组建学科建设专家小组,对本学科的学科方向、建设重点、建设任务进行规划并负责具体实施。跨学院的一级学科,由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的党政负责人组成联合管理小组进行管理和监督,相关学院的教授代表组成专家小组实施规划和建设。

3、落实学科建设责任。明确学科建设主体,落实一级学科建设单位;多单位建设的一级学科,明确主建单位和参建单位;改进资源配置机制,以各类一级学科的目标定位和承建任务为依据,统筹配置资源,建立跨部门的资源投入联动机制,形成资源合力;鼓励院系多渠道筹措资源,学校通过配套支持的方式给予奖励;建立“长期规划稳定支持、分年实施动态调整”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学校组织学科建设项目年度检查,对完成进度和项目建设效益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对项目和经费进行动态调整。

4、完善学科建设制度。打破院系壁垒,切实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改革,完善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有效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和学院(部)的科研政策,发挥好制度的引导、激励和约束作用。

5、加大学科建设投入。学校确保重点学科专项资金和科研奖励经费的投入,用于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学科团队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术交流合作;实行项目管理制度,统筹安排使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校园网、图书馆、办公场所等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